304永利集团2026年研究生招生宣传
来源:304永利集团  发布时间:2025-09-21   浏览次数:10

304永利集团简介

  304永利集团,始建于1956年,是当时学校组建较早的系室之一。1980年恢复建系,2003年物理系更名为304永利集团。学院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授权类别。物理学一级学科下设5个研究方向,分别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无线电物理。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下设2个培养方向,分别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和控制工程。

  学院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承载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高水平科研项目,持续推动学科创新与突破,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教职工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三级教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8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3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16人、沈阳市高级人才3人、校教学名师5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9人。

  学院具有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依托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的雄厚资源及特色实验室,并积极开展与国内高校或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扎实做好新时代公司产品工作。高水平的团队队伍,良好的办学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28篇,2025年上半年,学院科研成果厚积薄发,教师共发表SCI检索论文32篇。学院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10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得专利34项,出版专著8部。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双万计划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1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一流课程12门,校重点课程13门,产学育人项目38项,教育部教指委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教改项目12项,省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近年来学院与英国、德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等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经与美国BLOOMSBURG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授予国内外双学位的“3+1”模式办学协议。2023年,学院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签订共建凝聚态物理国际联合实验室协议,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及公司产品等多项合作。

  通过持续努力,学院公司产品质量不断攀升。研究生就业率较高,学术成果丰硕,5年来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考取博士研究生6人,员工成果曾发表于《中国科学》,SCI-1区和SCI-2区等期刊。选择304永利集团,就是选择与前沿科学并肩,与创新实践同行。我们期待你的加入,一同开启辉煌的学术之旅,共创美好未来!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方向隶属于物理学一级学科。本学科现已发展成为以引力理论与天体物理,广义相对论与黑洞物理方向为核心,并有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生物物理、天文统计学及量子光学等多个成熟的研究内容。本学科积极开展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理论物理与天文统计学方向研究生。项目组已主持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级项目多项,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多项。近年来,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va Astronomical Society》、《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Science China》、《Physics Letters B》、《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General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Europhysics Letter》、《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全球排名前1%的文章。本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的现代物理知识和坚实的理论物理基础,了解理论物理学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具备从事前沿课题研究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的物理学高层次人才。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方向隶属于物理学一级学科。本方向首次在国内明确提出“在一切可能领域,用新型X射线技术代替核辐射技术,坚持突出特色的新型X射线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的大方向”。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通过自行设计,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测量设备等技术手段,现今X射线实验室已建成为具备研究生开展先进创新实验研究基本条件的特色实验室。理论核物理研究为国内外关于超重核合成以及远离稳定线核素的性质等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均发表在《中国科学》、PRC、EPJA等国内外高端杂志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辐射物理与应用、理论核物理、计算机技术与核电子学,主要就业方向:X射线相关设备仪器的研究生产和技术检测,辐射剂量和防护监测及研究,放射治疗物理师以及核物理基础理论相关教学与科学研究。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方向隶属于物理学一级学科。本方向拥有一支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水平学科团队,现有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1名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多名教师在国内外期刊担任审稿人。近五年来,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并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拥有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科研设备齐全。公司产品质量较高,毕业生大多考取国内重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本学科在磁性纳米结构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方面颇具特色,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复旦大学、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磁性材料及应用、低维纳米结构及其电子性能、计算物理学、压电铁电物理。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凝聚态物理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态,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需要,可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及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

光学

  光学方向隶属于物理学一级学科。近年来,本学科团队积极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1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专利24项,出版专著6部,获得校优秀人才专项4项,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6人次,校级3人次,2人获得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三年来,依托于物理学一级学科(校级重点扶强学科),积极开展光学实验室建设,筹建了光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与激光技术实验室,投入近百万元,可开设激光原理,光纤通信,光电传感器,激光全息,激光散斑等相关专业实验,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光学,光纤传感器,光电子器件与光电检测技术,激光物理学。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脚踏实地严谨治学作风,适应能力强的在光学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光学学科人才,或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无线电物理

  无线电物理方向隶属于物理学一级学科。本方向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科研实力较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创新人才项目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学科教学科研设备完备,拥有实验室及建设平台共5个,教学科研设备先进完备。拥有百千万人才、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拔尖人才等称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检测与处理,光电智能控制,复杂网络与系统。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厚知识面,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实验技能,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材料物理与化学

  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生。本学科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教学科研设备完备,拥有各类实验室4个。其中“特种材料制备与应用”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可开展材料制备、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及微观结构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本学科在材料的微结构与相变动力学,材料的非平衡性能,合金表面化学吸附和计算材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材料的非平衡性能与材料仿生,计算材料学,材料的微结构与相变动力,合金表面的有机分子吸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材料物理与化学在高新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学位】

  培养以物电技术交叉融合及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主要聚焦电子技术和电路系统、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二个研究领域。将优秀基础研究成果融入应用创新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进行学科交叉和理术结合方式解决“卡脖子”技术,独立研制了“50kV40mA 直流高压发生器”,“120kV1mA 中子短截”,“300kV5mA 便携式探伤机高压电源”装置均为企业实际生产进行按需研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基础成功研发,大幅度提高电池性能,达到国内领先;现有省科研平台3个,市科研平台1个,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7项,光电功能有机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已被选为ESI高被引用文章。控制工程【专业学位】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为基础,聚焦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智能检测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机器学习与图像处理三个研究方向,培养拥有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能力,具有优良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教师团队团队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6个,获得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9项,5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本方向具有行业基础,注重工程实践,已与多个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海默数控,新松教育,华清远见、东软教育、问天量子等公司,为培养员工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基础。

  联系电话:024-86593284  024-86593283

  学院网址:http:/